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新聞剪報:文憑試視藝考生要靠估


文憑試視藝考生要靠估
星島日報2012年1月11日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曾因藝術評賞筆試觸發考評風波的視覺藝術科,昨日派發文憑試練習卷,其中卷一要求學生即場在五組共十件藝術品之中,選取一組進行評賞及創作,其中四件均為內地當代藝術品,包括維權藝術家艾未未的裝置作品《兩腳桌》。應屆考生指題目過於艱深,大部分作品前所未見,在缺乏背景資料下,只能「吹水」跟「靠估」。有視藝科教師與學者認為,題目選取的作品過分偏重於中國當代藝術,高估了考生與教師的能力。

  文憑試視藝科設有卷一「視覺形式表達主題」及卷二「設計」,學生須二擇其一。兩份試卷甲部均要求學生須在四十五分鐘內,就題目提供藝術品或設計圖片撰寫文字評賞,佔全卷二十分;其餘三小時十五分,則根據評賞內容與指定題目完成創作,佔八十分。

  欠背景資料易誤解

  昨派發的卷一「視覺形式表達主題」,甲部共設五題,每題要求學生分析與比較兩件藝術作品的形象表現,並詮釋作品意義,在十件藝術品之中,四件為港生較少接觸的內地當代藝術家作品,其中三件更是○五年至○六年面世。應考該科的周同學坦言,題目大部分作品均是見所未見,最終只能選取以旅港畫家陳福善畫作《綠橋》與內地畫家繆曉春的數位作品《虛擬的最後的審判》一題作評賞,「這也沒辦法,只能盡量『吹水』,我看到《綠橋》中見到橋的兩端人物布局,便試答是象徵和諧」。

  不過,另一位同樣揀選該題作答的考生譚同學則對此有不同解讀,「我推測圖中是霸權欺負窮人,是象徵貧富懸殊」。譚同學坦言,評賞筆試「只能靠估」,猶如「看圖作文」,對自己是否正確解讀創作原意並無把握;周同學亦認同,評賞筆試無法了解原作者的創作原意,一定有所偏差,「唯有不斷『吹水』,若與作者原意截然不同就大件事」。儘管兩人在校本評核獲五分的滿分,但他們異口同聲認為,日後應試文憑試時成績一定會降級。

  學者:高估考生能力

  視藝教育關注核心小組召集人梁崇任形容,練習卷的題目普遍艱深,在缺乏背景資料下,兩名考生對《綠橋》皆為錯誤解讀,「其實學生可從乙部要求以今生來世為題創作平面作品,可見作品其實是講述生死觀念」,他認為原作者取材自人死後要過奈何橋的民間傳說,與和諧或貧富差異無關,相信同學或會因此失分。

  對於題目近半取材自內地當代藝術品,梁崇任認為撰題者對此過分偏頗,批評考評局是高估本港師生對內地當代藝術的認識,「除非學生經常去拍賣會觀摩,否則相信未必夠膽回答題目」,他建議題目宜加入文藝復興時代等傳統藝術作品,以「一新一舊」方式讓考生作比較分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