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香港藝術家模擬文憑試〉考試簡介


〈香港藝術家模擬文憑試〉
假試真做 | 開闊考試邊界

第一屆香港中學文憑視覺藝術科及中國語文科公開試已經展開,新的制度、課程及評核方法都為應屆考生和老師帶來各種的焦慮及困惑,例如:視覺藝術科評審方法備受爭議、2010 年考評專家小組集體辭職抗議教育局官員粗暴干預考評局工作,以量化形式評核作品。視覺形式表達主題卷中,考生在沒有作品背景資料下要「吹水」作答、報考視藝文憑試考生人數為 4510 人,比 2009/10 年修讀人數 6602 人減少 2092 人、而中國語文科閱讀理解部分引用《文匯報》前副總編輯曾敏之的文章《橋》,考生須分析其文革感想和愛國情懷,對年輕考生來說是否充遙不可及? 但這只是少部份人的問題嗎?還是跟本土創意群體的建立以及整體的公民文化及美感素質有關的事情?作為參與公開試的過來人,香港的教育制度和公開試又是否曾影响到你?

藝術家作為在社會中具備靈活態度又不斷省思的個體,對此事可以如何關注?


召集藝術界朋友參與模擬文憑考試
我們的計劃希望以簡單而直接的方法,召集藝術界朋友以行動關注香港的藝術教育,邀請藝術家、作家、藝術工作者、藝術教育者等參與一次藝術家模擬文憑考試,作答真實的考題。目的是,一方面更具體地理解考生的狀況,也希望大眾,尤其考生及老師,可從藝術家的親身展述,開動對是次考試、對藝術展現得到更廣闊、更多層次的想像及討論。


評審團由街坊、學生及不同屆別的朋友組成,答卷將不記名公開展出
是次模擬試評分機制將以評審討論及互評的方式取代一貫的考試評分準則。評審團將由街坊、學生及不同屆別的朋友組成,答卷將作公開展出。希望創意社群能以最擅長的方法,回應事件,用創意打開刻板視界,提供豐富的可能。

在考試制度內的學生與老師可能無所適從,但作為藝術界的一份子,我們關注藝術教育的發展,並希望藉此反映藝術界及文學界對藝術教育的意見。避免學生在學習創作的過程中服膺於考試制度、依賴評審制度,以致刻板地創作,甚或失去對藝術及文字的興趣。期望未來的香港藝術教育能真正緊扣藝術人口的建立,以及對整體公民的文化素質有真正的提昇!

考試日期: 二零一二年五月廿六日(星期六)
試場: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九龍聯合道 135 號

考試時間:
中文科:
(卷一) 閱讀能力(1 小時 15 分) | 上午九時至十時十五分/下午二時至三時十五分
(卷二) 寫作能力(1 小時 30 分) | 上午十一時至十二時三十分/下午四時至下午五時三十分

視藝科:
視覺藝術視覺形式表達主題(4 小時) | 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下午二時至下午六時



>>> 網上登記表格
(登記後,我們稍後會電郵考生編號作確認)

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如果命運能選擇 (文:張景威)



新高中視覺藝術文憑試己經蘊釀多年,當中有過很多爭論。
在考試前夕,學生都普遍感到困惑,有時比考通識科更令人迷茫。

參考連結:星島日報:文憑試視藝考生要靠估

昨天派發的文憑試練習卷,坦白說我不懂答,也不清楚它為何要這樣問。
亦同意受訪同學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能吹水。
某同學受訪時說:「唯有不斷『吹水』,若與作者原意截然不同就大件事」
另一位同學說:評賞筆試「只能靠估」,猶如「看圖作文」,對自己是否正確解讀創作原意並無把握。
如要強行「吹水」,我想是可以的,但這就是考評局想要的嗎 ? 再跟據「吹水」部份個人創作,這是可行的嗎 ? 
我不代表什麼,也可能是制度下被淘汰的一員。
但願新學子具有能力解答問題之餘,細想一下藝術的走向和考核的關係。
也對以住的情況多一點了解。


新制下最明顯的改變是評核部份增加了SBA (校本評核),佔總數的50%
(
與舊制之間沒有可比性。但相對於以住,教師的壓力大增,此不贅述)其餘的部份即是公開考試。由原來高考卷包括素描(必考),設計,繪畫,中國美術史,西洋美術史,作品集(必考)。改成為兩份卷:


卷1:Visual Presentation of a Theme 視覺形式表達主題
2Design 設計
學生須二擇其一。兩份試卷甲部均要求學生須在四十五分鐘內,就題目提供藝術品或設計圖片撰寫文字評賞,佔全卷20%;其餘三小時十五分,則根據評賞內容指定題目完成創作,佔80%
 
數年前,當我知道視覺藝術考核改革的時候,心情興奮。想著多年來沒有變化的藝術評核,終可有所突破。特別是校本評核比例提升,以及考核較重視評賞兩方面都令人鼓舞。筆者常問,到底藝術教育出了什麼問題,以至「幾乎全港所有人都在學校讀過視覺藝術,但視覺藝術的參與人口(不單止觀眾,還包含更多藝術相關就業,藝術家等)卻少得常被埋怨。」年少時學過最少九年視覺藝術科的人人,為何很多連畫個火柴人的勇氣都失去了,更惶論參觀藝術館。可憐的藝術館長期人流稀少,特別是年輕觀眾(此問題複雜,不單與學校教育相關,此不赘)。在此總結多年觀察結論:「普遍人認為藝術是一項特殊天賦,與自己能否創作有關,而創作所指的是能否把物像具體畫出來;而藝術展是有天賦,高尚或受過教育的人的娛樂。」


筆者一直相信這問題和視覺藝術教育長期以訓練/生產藝術家為目的有關,更準確的是訓練繪畫藝術家。在舊有的考核裡,不難發覺平面藝術是考核的核心,以至觀察大學入學試,考生提交的作品集中也以平面作品(特別是繪畫)為主,即使學校老師有多提倡考生的作品集應像全盒般包羅萬有(每總媒介都有),亦無助掩蓋考生主力學習的是平面藝術。當年筆者也有此經歷,充數多元化作品好比香港的所為多元。考官最多可以用勇氣可加或勇於嘗試來解釋我的行徑,但我總知道這是考試要求,每個考生都會CHOK的功課而已,何勇言哉 ?由考生對視覺藝術能力上的判斷,除了繪畫能力外,基本上從考核中判斷考生能力是相當有限的。

在我讀中學的那些年,讀藝術基本上不用看書,最多只需要看圖。

那是什麼藝術流派的藝術家 ? Who Fucking Care ?! 為何這個時代的藝術家會這樣創作 ?現代藝術是指什麼 ? 我連問的想法也沒有。只知道考試入面最重要的是素描卷和繪畫卷和設計卷(其實也是繪畫卷),作品集?只要夠數,考官一般不會批評得太緊要(這是我從當年的Masking Scheme 找來的考官評語)。

「新高中實施後,理論上學習模式變得靈活了,按理學生舉腳贊成才是,怎麼卻好像更恐懼?問題是,經歷了十多年的填鴨教育,學生早就習慣了被動的接收模式,要找回早已失落的想像力和觀察力,談何容易。」- 課程發展處課程發展主任(視覺藝術)何佩芬


在千百萬樣不滿之下,最重要的還是一個核心問題:

「啓發 vs 評核方法」?若以評核學生為目的而使其發展受負面影響,我們還應否選擇犧牲?
若是這評核方法生產出一大堆填鴨,我們有需要推出另一種填鴨嗎 ?

評核不等於考試 ! 公開評核,也不等於公開考試。
如果填鴨是一個問題,好明顯這不單是學生的問題。而當中教師、教育制度持份者以及媒體、公眾都應該是一個問題。我們常推說藝術教育不當,以至藝術界長期缺乏支持的說法似乎已經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難為老師,滿腔熱血為教育的前線工作努力,到頭來火氣用盡亦未見成果。對於勇士們,我感到萬分敬佩。對於「吃花生」又要求多多的人(包括自己)感到慚愧。


今日我們看到學生為能否提供一個答案焦慮而無奈,對於考評局的試題憤慨之餘,又可否設想一下自己能否為藝術教育盡多一點努力 ? 不單止有當老師才是為教育努力,在這個界別中還是有許多許多有待改善的位置。

最後讓我們看看來至本地不同藝術崗位的名人如何看藝術,又試試看他們說的和藝術考核的本質之間的關係 ?
收錄於教育局舉辦 -「與名人對談系列 - 透過藝術培育學生的健康成長系列」

謝霆鋒先生創意除了是一份經歷之外,還是一種堅持。」
我的創作是屬於我的,而它會成為歷史,我堅持盡善盡美是為了要向自己、觀眾和我的下一代交待。」
只要熱愛某件事物,就會有創作的靈感。」
我們看事情往往錯過某些角度,其實生活裡有很多東西是被忽略了的,而它們的價值通常在我們失去它們時才浮現。」

陳新滋教授世上只有少數人成為藝術家,但是所有人都是藝術欣賞者。欣賞藝術使我感覺到美、身心舒暢,解難與發明的思潮往往可以得到啟發。

詹瑞文先生我 認為藝術是人的基本需要。我們透過藝術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然後他人接收了我們傳遞的信息,又產生了某些感覺。人們就是透過一些藝術形式與人溝通。如果 人是需要表達,那麼藝術便很重要。我們每天工作、管理公司都需要表達和接收信息,藝術便讓我們發展與人溝通的能力。藝術所指是「真、善、美」,當我們接觸 藝術,便會發現藝術所涉及是人的情操。它令人以更開闊的思維理解事物;更從美的角度觀看世界,這些都是正面的價值觀。」


幸好他們沒有說一樣的說話。

HKSEA舉辦《重構新高中視藝課程與考評》論壇後聯署聲明


經2011年7日2日本會舉辦《重構新高中視藝課程與考評》論壇後作以下強烈聲明:

1. 視覺藝術科校本評核學習成就描述表只宜作參考,不應列作遵守原則;
根據本科《校本評核教師手冊》第6頁的評核準則指出:「學生的習作須按該等評分準則評核」,即列印於評分紙上的各項準則;沒有說明要逐項跟著「評分準則的描述」來評分,正如考評局專家小組所言,他們在考評局的會議中是一致反對要按「評分準則的描述」來評分,原因是藝術表現的「質」是甚難用文字來恰當描述的,當時教育局代表在會議中亦說明只是讓教師參考。我們在此譴責教育局在教師培訓活動中偷換概念、誤導教師及製造師生矛盾;並要求考評局必須克盡考評本分,向教師明確說明「評分準則的描述」只是評分的參考。


2. 即時取消本科筆試內視藝評賞與創作的必然關聯;
對考評局在2007年實施的新高中視藝科樣本試題的「先導測驗」研究報告中,已明確提出公開考試的藝術評賞(甲部)不宜與藝術創作(乙部)連繫;亦指出藝術評賞沒有提供學習範圍,甲部試題又沒有提供作品的背景資料,根本無從作出課程文件要求的「分析、詮釋及評價」等高層次的評賞水平。然而,教育局及考評局對研究報告反映的師生意見置若罔聞。我們在此強烈要求考評局要是不能提供學習範圍及作品的背景資料,就應該立即取消甲部筆試。就算能回應甲部要求,亦必須修改考試要求,把甲乙兩部分立即脫勾,以免扼殺視藝科學生的創意!


3. 重新檢視新高中視藝課程的組織、編整和結構;
新高中視藝科《課程及評估指引》於2005年提出以來,徒具概念。在論壇上,教師都表示教育當局只提供不著邊際的講座及教師看不明白的藝術評賞資,根本無助教師理解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沒有學習範圍,又要講求高層次評賞的考試要求,令學校師生無所適從。要是《指引》不提供學習及評核範圍,意味藝術評賞的考核內容可以牽涉古今中外、任何時期、精緻文化與流行文化都有可能出現,實在不切實際。我們在此向教育局明確指出目前提供的教師培訓形式未能回應教師需要,現要求教育局針對藝術評賞的改革要求,為教師提供適切到位的培訓;我們亦要求教育局重新檢視初中與高中課程的銜接與延伸,令視藝課程有較合理的組織結構。


4. 檢討校本評核作品集的數量及執行的形式。
不少教師反對每個作品集內的三件作品必須以同一主題作延續發展。論壇上有教師表示學生的轉念很快,要求他們以一個主題做三件作品是強人所難,因此建議可回歸2005年開展的校本評核模式,讓學生自行決定每件作品的主題連繫與否;亦有教師基於以上觀點提出不應該要求學生做過多作品集。我們在此要求教育局及考評局提供學習成效評估的有力證據,證明新高中的兩個作品集(共六件作品)如何優於2005年實施至今的校本評核(6件作品來自6個作品集)。否則,請教育局及考評局立即檢視這項沒有考慮學習者需要及特徵的考試要求。

基於以上問題,本會現呼籲教育局及考評局正視,並明確回應視藝科教師的訴求。本會對於教育局及考評局未有派員到場聆聽教師心聲和回答疑問深感失望和遺憾。希望日後能與有關當局代表多作溝通,以完善新高中視藝課程與考評等事宜。
名單:(我們會一直更新簽署名單,請繼續支持!)
康貴珍 韓衍珊 郭孟浩 吳翰林 霍慧君 李海琦 陳曉芊 許自培 鄭韻賢 袁靜儀 曾婉眉 鄭麗娟
鄭雲虹 吳麗芬 李艷嫻 朱碧珊 紀淑芬 黃淑芬 朱敬賢 劉慧琼 郭嘉鴻 郭筱怡 李玉文 曾覺慧
廖美儀 謝椎麗 蔡凱琪 黃麗燕 黃佩賢 谷敏昭 林玉蓮 廖井梅 梁寶山 吳崇傑 梁志芬 胡永德
黎明海 吳加里 梁崇任 徐國堅 曾鉅桓 阮浩天 顏翠瑜 溫嘉賢 張寶雯 許芷盈 嚴麗萍 陳雪儀
陳國棟 徐香蘭 周富麗 黃穎儀 曾肇榮 廖家耀 林文娜 巢鍚雄 姜志名 梁卓勲 賴家俊 劉天明
龐之馨 鄭文傑 李 懿 蔡旻諺 吳凱茵 尹嘉豪 羅正心 蘇偉雄 黎展原 邱善薇 王穎苑 何熙文
鄭鎮彤 許朗慧 駱子駿 廖家耀 林煒婷 王智聰 蘇迪翹 陳國慧 姜祉暘 汪家希 王詠怡 王卓詠
吳以欣 何健欣 黃熙燁 陳巧兒 何明恩 譚君妍 鄭家榆 羅旭光 黃健業 尹樂珩 譚凱琳 陳淑婷
劉國傑 陳中樞 高寶怡 徐壽聽 陳嘉琬 洪輝進 洪忠傑 陳安瑤 霍展彤 袁瑋澤 吳詠雷 劉欽棟
呂慧珠 鄭雪雄 馮美華 黃素蘭 蔡延凌 麥 榮 馬素梅 曾麗詩 吳彩虹 梁經緯 小 丸 劉 瑩
麥華銳 吳麗梅 陳燕卿 葉信德 李淑兒 林翠兒 梁景文 梁懿容 黎比傑 謝慧雯 陳恩銘 歐健傳
楊鳳玲 楊慧玲 劉麗媚 黎俊勇 劉美瑩 黃思婷 吳老師 徐淑珍 黃春華 廖小文 申玉起 呂潔娥
黃高貝 歐兆偉 劉秀蕙 李兆輝 潘錦豪 姚國華 戚瑞玲 徐鳳明 聶秀勤 陳薇詩 雪 人 黃麗燕
聖鬥士 陳嫻英 蔣 湘 黃仁逵 陳紹綿 朱啟明 陳啟邦 侯紹政
WU TSUI YING  FOK CHOI YEE  TSUI PUI FUN  KWAN WANG CHING  WONG SZE MAN  LAI SHUK TUNG
TANG WAI YEE  HUNG WING SZE  CHAN CHO KIN  HELEN LAU  LAM HEI TING GINA  SO WING WA
LAW SING KAI  LO FUNG YEE  CHEUNG YI TAK  LAU YIN NA  CHAN KA LAI  MAN SZE CHING
DONG WING LONG  NG CHU LONG  NG CHUN PONG  TSANG TSZ TUNG  YUEN WEI TING
CHAN HO YUEN  CHAN AGNES  CHENG OSCAR O’HANG  MAN HO YIN  CHAN HO YAN
LIU HOK YIN CYNTHIA  CHUN LOK SHING  LAI SHUK KI  TSANG TZE TUNG  MICHELLE WONG
SO WING WA  KENNETHARIES CULLEN  YIP WAI YU  CHOI CHI WING  SHUM WAI MAN  LAM MAN
AU SUET YEE  LAM SUK MAN  LAM YIK OI  NG HOI LAM  TSOI FEI YIN  NG MEI YEE  LEE WING SZE
CARMEN WONG  CHENG WAI CHUNG  CHOW SAU CHING  WONG YUET SZE  KEI SIU PING  LAM YIK OI
LO PUI YAN  YEUNG SING  MISS LEE
(更新日期:15/08/2011)

專題:三三四新高中視覺藝術科課程《香港美術教育》 (2011年第1期)

    ( 按圖下載 )

新聞剪報:學生怕怕 被揭立場 考通識 玩政治

學生怕怕 被揭立場 考通識 玩政治
都市日報 - 23/4/2012

文憑試考生最擔心的通識科昨日終於開考,不少考生都認為試卷程度與練習卷相似,屬預期之內,但試卷其中一條必答題問及政黨政治,有考生作答時,擔心個人立場影響分數,亦有考生坦言自己政治冷感,不太留意政治
,作答時有一定困難。有通識科老師亦指出,試題有關政黨問題是意料之外。考評局強調,考生的政治立場不是評分的考慮因素。

通識科文憑試分有卷一資料回應題,及卷二延伸回應題,卷一有3條必答題,第一題問及人口老化,考生有多大程度同意立法規定青年向父母提供財政支援;第二題是有關吸煙對公共衞生的風險。不少考生均認為首兩題均屬「大路」,難度不高。最難倒考生的是第三題,有關本港不同政黨對提高政府管治效能的影響,又列出政黨的滿意度,要求學生解釋。有任教通識科的老師亦指出,考有關政黨問題是意料之外。
不少考生擔心立場過於偏激,與閱卷員立場有所不同,會導致扣分,故作答時會偏向中立。考生Jason直言,試題設計令他感覺答案要迎合閱卷員立場,「我本身唔支持民建聯,但為咗無咁激進,我作答時中性咗,對兩邊(建制及泛民)都有讚有彈。」
答案中性不敢批評
許同學亦說,作答該題時會盡量中立,以免與閱卷員立場不同而被扣分,更坦言「呢個時候梗係睇分數做人啦」。余同學則指自己政治冷感,較少留意政黨問題,作答時會較其他常參與社會運動的考生遜色。但他認為,立場與閱卷員相同與否並非評分因素,而會根據作答內容及清晰與否給予分數。
考評局評核發展部高級經理盧家耀表示,考評局將抽取不同表現的答卷作樣本,開會修訂評卷參考,且通識科會採用雙閱卷員制閱卷,每條題目由兩位閱卷員獨立評改,而每位閱卷員只負責評一條題目,即每份試卷最少由8位閱卷員批改。當兩名閱卷員的評分有較大差距時,會再找第三位閱卷員評改,確保公平及公正。
他強調,通識科並非考政治立場,故考生立場並非評分考慮,主要是根據解說能力及知識應用評分,例如公平參與、核心價值、言論自由等,無論考生是正反立場,若有充足理據亦能得分。他又說,除了該條有關政黨的試題外,部分題目亦需考生闡述立場,如卷一第一題,重申立場並非評卷考慮因素。
聘閱卷員沒問政黨背景
盧家耀並指,招聘閱卷員時無查問其有否政黨背景,主要視乎閱卷員有否相關教授通識經驗、參與培訓工作坊的表現,以及能否恰當地評定考生成績而聘用,並強調考評局會作出監察,評分如有異常情況,會再作審核,確保公正。
至於卷二的3條題目,第一題是關於本港機場興建第3條跑道,應考慮社會還是個人利益;第二題問及全球化對內地文化的影響;最後一題是內地孕婦濫用基因檢測引致的社會與道德問題;考生可以揀選一題作答。
大部分考生認為問題貼近時事及生活,容易理解,能應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深淺程度與練習卷差不多,相信可以取得中上成績。但亦有考生認為,試題不及練習卷淺白,題目亦不太熟悉,且較偏重涉及香港的單元,程度較預期深,但認為可取得合格。
但環保觸覺昨發聲明,批評卷二第1題有關本港機場興建第3條跑道有引導性,指題目用上「整體利益」及「個人利益」的字眼,引導考生認同該命題之看法,且刻意將經濟利益等同整體利益,出題有偏頗之嫌。
名人答題欠準則
盧家耀稱,設計試題時不會側重任何單元,均是根據考生熟悉的議題而釐定。考評局評核發展部總經理李王鍏預計,有媒體會邀請名人試做通識科試題,並交資深通識科老師評分,但她指名人未讀過有關課程,批改的老師亦無參與評卷訓練,加上考評局有評分準則,媒體的評卷結果與公開試實際評分尺度或有差異。

新聞剪報:中 文 科 變 深 考 生 舉 白 旗


中 文 科 變 深 考 生 舉 白 旗
星 島 日 報 29/03/2012

( 星 島 日 報 報 道 ) 全 港 七 萬 二 千 名 中 六 學 生 , 昨 日 正 式 參 與 首 屆 中 學 文 憑 試 , 率 先 應 考 核 心 科 目 之 一 的 中 文 科 , 首 日 舉 行 佔 分 最 重 的 卷 一 閱 讀 能 力 及 卷 二 寫 作 能 力 考 試 。 有 資 深 中 文 科 老 師 認 為 , 試 卷 對 日 後 文 憑 試 有 參 考 價 值 , 又 認 為 兩 份 試 卷 均 比 練 習 卷 略 深 , 指 考 生 於 卷 一 考 獲 第 三 級 或 以 上 , 並 不 困 難 , 但 卷 二 要 考 獲 第 三 級 則 有 一 定 難 度 , 當 中 涉 及 中 國 文 化 的 寫 作 題 目 , 更 可 分 出 考 生 高 下 。 不 過 , 有 考 生 坦 言 預 計 自 己 不 及 格 , 考 慮 明 年 重 考 。

首 科 開 考 的 文 憑 試 科 目 是 中 文 科 , 該 科 試 題 分 為 卷 一 至 卷 五 , 昨 日 先 考 各 佔 分 兩 成 的 卷 一 閱 讀 能 力 及 卷 二 寫 作 能 力 , 今 日 則 考 卷 三 聆 聽 能 力 及 卷 五 綜 合 能 力 考 核 , 而 卷 四 說 話 能 力 則 安 排 在 五 月 三 日 至 十 七 日 舉 行 。 相 比 一 月 考 評 局 的 練 習 卷 , 昨 日 的 試 卷 以 曾 敏 之 抒 發 家 國 情 懷 的 《 橋 》 , 取 代 練 習 卷 中 兩 篇 龍 應 台 的 作 品 , 而 文 言 文 則 起 用 文 章 結 構 較 嚴 謹 的 《 韓 非 子 . 五 蠹 》 節 錄 。

卷 二 的 題 型 則 帶 點 驚 喜 , 摒 棄 舊 制 幾 乎 必 出 的 議 論 體 裁 , 題 目 亦 打 破 舊 制 的 文 體 框 架 , 包 含 記  、 抒 情 及 說 明 等 多 種 寫 作 元 素 , 讓 考 生 各 自 發 揮 。 而 練 習 卷 中 惹 起 爭 議 的 四 格 漫 畫 寓 言 題 目 《 蝸 角 之 爭 》 , 則 被 德 國 哲 學 家 亞 瑟 . 叔 本 華 的 刺  寓 言 取 代 , 並 只 以 文 字 交 代 寓 言 意 思 。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昨 日 亦 首 次 向 傳 媒 發 出 試 卷 的 設 計 及 命 題 原 則 , 當 中 指 出 卷 一 的 考 核 重 點 多 樣 化 , 包 括 以 《 橋 》 考 核 考 生 對 不 同 寫 作 手 法 的 認 識 , 以 及 對 細 膩 感 情 的 體 會 ﹔ 又 以 《 韓 非 子 . 五 蠹 》 引 導 考 生 思 考 傳 統 文 化 對 人 性 的 看 法 。 考 評 局 又 指 , 作 文 題 目 圍 繞 考 生 的 生 活 經 驗 , 題 目 既 點 明 寫 作 要 求 , 亦 讓 考 生 有 充 裕 的 創 作 空 間 。

對 於 昨 日 中 文 科 試 題 , 三 位 資 深 中 文 科 老 師 均 認 為 試 卷 比 練 習 卷 略 深 , 題 型 層 次 較 高 , 對 日 後 文 憑 試 有 參 考 價 值 。 蘇 浙 公 學 資 深 中 文 科 老 師 陳 匡 正 估 計 , 考 生 於 卷 一 考 獲 升 讀 本 地 大 學 中 文 科 最 低 要 求 的 第 三 級 , 並 不 困 難 , 卷 二 及 格 ( 第 二 級 ) 不 難 , 但 考 獲 第 三 級 則 有 難 度 , 「 當 中 第 一 題 要 求 考 生 運 用 較 少 接 觸 的 中 國 文 化 知 識 , 可 分 出 五 * 或 以 上 的 等 級 。 」

閩 僑 中 學 中 文 科 主 任 蔡 子 培 認 為 , 卷 一 的 兩 篇 考 材 較 深 , 「 在 《 橋 》 中 , 由 於 作 者 身 處 近 代 變 遷 的 中 國 , 主 人 翁 的 經 歷 及 心 情 受 大 環 境 影 響 , 加 上 文 章 出 現 數 個 年 份 及 時 間 , 考 生 未 必 可 準 確 地 掌 握 文 章 的 時 序 及 中 心 思 想 。 相 比 下 , 練 習 卷 的 白 話 文 考 材 是 關 於 龍 應 台 與 兒 子 的 相 處 , 貼 近 日 常 生 活 , 相 對 較 淺 」 。

至 於 文 言 文 , 中 華 傳 道 會 安 柱 中 學 資 深 中 文 科 老 師 石 家 喜 認 為 , 韓 非 子 的 文 章 一 向 結 構 嚴 謹 , 邏 輯 性 高 , 「 試 卷 中 有 三 道 文 言 文 的 選 擇 題 均 設 同 樣 答 案 , 考 生 若 不 熟 悉 韓 非 子 的 立 場 , 容 易 混 淆 答 案 。 」 他 又 指 , 有 題 目 比 較 儒 法 兩 家 , 對 有 修 讀 中 史 的 考 生 來 說 , 相 對 有 利 。

石 家 喜 又 指 , 卷 二 第 一 題 涉 及 中 國 文 化 , 對 考 生 來 說 挑 戰 很 大 , 「 新 高 中 課 程 不 像 高 考 般 有 系 統 的 六 篇 文 化 篇 章 , 因 此 考 生 可 能 疑 惑 , 究 竟 『 何 謂 中 國 文 化 ? 』 」 他 指 , 學 生 抒 發 的 感 情 應 緊 扣 「 唐 老 師 能 反 映 中 國 文 化 可 貴 處 的 言 行 」 , 如 讚 揚 或 歌 頌 老 師 堅 持 有 教 無 類 及 擁 有 惻 隱 之 心 , 實 屬 難 得 。

蔡 子 培 則 直 言 試 卷 沒 有 照 顧 能 力 弱 的 考 生 , 或 令 他 們 選 題 時 「 揀 唔 落 手 」 , 「 第 二 題 考 生 一 旦 錯 解 刺 蝟 故 事 的 道 理 , 沒 提 及 人 與 人 之 間 的 關 係 , 就 會 離 題 ; 第 三 題 看 似 較 易 , 但 如 果 考 生 根 本 沒 升 讀 大 學 的 打 算 , 只 寫 如 何 吃 喝 玩 樂 , 沒 有 緊 扣 題 目 , 亦 會 低 分 」 。

不 少 考 生 試 後 表 示 , 卷 一 及 卷 二 均 比 預 期 深 , 卷 一 的 開 放 式 提 問 最 難 , 而 卷 二 的 首 兩 條 作 文 題 目 難 度 甚 高 , 考 生 無 可 奈 何 下 選 較 有 把 握 的 第 三 題 作 答 。 有 考 生 坦 言 預 計 自 己 不 及 格 , 考 慮 明 年 重 考 ; 有 考 生 則 有 信 心 可 取 得 三 級 成 績 , 達 到 入 大 學 門 檻 。

新聞剪報:文憑試派中文練習卷 考生嘆新題目難度高


文憑試派中文練習卷 考生嘆新題目難度高

明報2012年1月5日

【明報專訊】考評局昨日開始向全港中學派發文憑試練習卷,首日派發中文科閱讀能力及作文試題,部分學校把試題作為首屆文憑試考生模擬試題目。有完成題目的考生認為,文憑試題型較會考及高考創新,要求比較作者在兩篇文章的看法,或解釋作者立意等,比想像中困難。

考評局發言人稱,今年是首屆文憑試,故向學生提供練習卷作參考。為甄別不同考生語文能力,題目深淺劃一以分辨考生能力。考評局會收集部分學校練習卷,了解考生水平和常見錯誤,藉此在考試前向考生提供改善建議。

文憑試中文科設4份試卷,考核學生讀、寫、聽、講基本語文能力,昨日派發的是卷一閱讀能力和卷二寫作能力練習卷,各佔公開試分數20%。不少考生昨日在學校完成練習卷後,即時把試卷上載到網上討論區公開討論。

考生:調低預計成績

卷一閱讀能力題目包括台灣作家龍應台《目送》及《認識一個18歲的人》的節錄,以及《史記.儒林列傳》節錄。問題包括以往少見的文章對比、在綜合文章結構的短文內自填關鍵字等。卷二作文卷要求學生3選1作答,題目包括記敘文、議論文,和以往少見的看圖作寓言。

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文憑試考生鍾汶意完成練習卷後稱,在會考、高考甚少出現同類題目,擔心無法熟習試題,完成試題後即調低預計成績,由原本第4級至第3級,即僅符合入讀大學要求。她計劃在未來兩個月再研究文憑試題目,盡量抽取會考、高考歷屆試題相類題目操練。

另一劉永生的中六生劉鴻霖認為,試題要求學生深入分析,例如對比兩篇文章,考生需花更長時間理解整篇內容主旨;文言文題目又要求考生憑短短兩句,作答文中人物動機,難度甚高。

教師:理解分析要求提高

廠商會中學中文科主任何慧微認為,練習卷不算艱深,但部分試題有別於過往會考、高考只要求學生抄寫文章中關鍵字、解譯文言文字詞等,對學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要求較高,學生或因此覺得題目困難。

新聞剪報:視藝教師:考評機制有問題

視藝教師:考評機制有問題
2011-06-23

【明報專訊】一批不滿新高中視覺藝術科考評制度的視藝教師組成「視藝教育關注核心小組」,早前向全港約350名新高中視藝科教師發問卷,結果收回193份,當中三分之二受訪者認為目前考評制度有問題,並有多達八成教師指課程和考評機制增加他們的工作壓力。

「評分準則難反映學生表現」

視藝教育關注核心小組的問卷調查顯示,七成受訪者認為,校本評核的「成就描述」評分準則,無法準確反映學生表現,另有68%教師認為,無法按各項準則為學生評分;67%教師表示「藝術評賞」部分不應成為筆試考核內容,亦不應與學生創作評分掛鈎。
受訪教師同時批評,課程無助培養學生藝術發展。68.2%受訪教師認為,新高中視藝課程不能提升學生藝術興趣;另有56.1%教師指新課程無法助學生發揮創意。

促文憑試前修訂考試要求

根據教育局數字,本學年共有1.25萬名新高中學生修讀視藝科,佔新高中學生約8%。小組召集人梁崇任要求考評局在明年3月首屆文憑試前,因應實際情况修訂考試要求,小組稍後將約見教育局和考評局官員磋商。
考評局發言人回應,高中視覺藝術科課程經多年研究和諮詢,課程已實踐兩年,現階段不宜作出重大改動,否則無論對教師或考生都不公平,但會在2012年全面檢討。考評局已將校本評核的評分準則詳列在教師手冊內,助教師參考。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新聞剪報:文憑試視藝考生要靠估


文憑試視藝考生要靠估
星島日報2012年1月11日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曾因藝術評賞筆試觸發考評風波的視覺藝術科,昨日派發文憑試練習卷,其中卷一要求學生即場在五組共十件藝術品之中,選取一組進行評賞及創作,其中四件均為內地當代藝術品,包括維權藝術家艾未未的裝置作品《兩腳桌》。應屆考生指題目過於艱深,大部分作品前所未見,在缺乏背景資料下,只能「吹水」跟「靠估」。有視藝科教師與學者認為,題目選取的作品過分偏重於中國當代藝術,高估了考生與教師的能力。

  文憑試視藝科設有卷一「視覺形式表達主題」及卷二「設計」,學生須二擇其一。兩份試卷甲部均要求學生須在四十五分鐘內,就題目提供藝術品或設計圖片撰寫文字評賞,佔全卷二十分;其餘三小時十五分,則根據評賞內容與指定題目完成創作,佔八十分。

  欠背景資料易誤解

  昨派發的卷一「視覺形式表達主題」,甲部共設五題,每題要求學生分析與比較兩件藝術作品的形象表現,並詮釋作品意義,在十件藝術品之中,四件為港生較少接觸的內地當代藝術家作品,其中三件更是○五年至○六年面世。應考該科的周同學坦言,題目大部分作品均是見所未見,最終只能選取以旅港畫家陳福善畫作《綠橋》與內地畫家繆曉春的數位作品《虛擬的最後的審判》一題作評賞,「這也沒辦法,只能盡量『吹水』,我看到《綠橋》中見到橋的兩端人物布局,便試答是象徵和諧」。

  不過,另一位同樣揀選該題作答的考生譚同學則對此有不同解讀,「我推測圖中是霸權欺負窮人,是象徵貧富懸殊」。譚同學坦言,評賞筆試「只能靠估」,猶如「看圖作文」,對自己是否正確解讀創作原意並無把握;周同學亦認同,評賞筆試無法了解原作者的創作原意,一定有所偏差,「唯有不斷『吹水』,若與作者原意截然不同就大件事」。儘管兩人在校本評核獲五分的滿分,但他們異口同聲認為,日後應試文憑試時成績一定會降級。

  學者:高估考生能力

  視藝教育關注核心小組召集人梁崇任形容,練習卷的題目普遍艱深,在缺乏背景資料下,兩名考生對《綠橋》皆為錯誤解讀,「其實學生可從乙部要求以今生來世為題創作平面作品,可見作品其實是講述生死觀念」,他認為原作者取材自人死後要過奈何橋的民間傳說,與和諧或貧富差異無關,相信同學或會因此失分。

  對於題目近半取材自內地當代藝術品,梁崇任認為撰題者對此過分偏頗,批評考評局是高估本港師生對內地當代藝術的認識,「除非學生經常去拍賣會觀摩,否則相信未必夠膽回答題目」,他建議題目宜加入文藝復興時代等傳統藝術作品,以「一新一舊」方式讓考生作比較分析。